
就一件袈裟,竟然能卖出六千五百多万——这件事把秦先生夫妇都惊呆了。原本看起来不起眼、被许多人忽视的一块旧布,最后在拍卖场上换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天价。
秦先生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平时喜欢钻研古物的来龙去脉。受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他常去看各种拍卖会,增长见闻。因为经济实力有限,多数时候他只是旁观、学习,却无力出手。
2005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黑乎乎的袈裟格外不显眼。开价8万元,已算低价,但几轮下来无人出手,最终宣告流拍。许多人只看见表面:破旧、布满污渍、没有珠宝光彩。但秦先生却被它吸引,觉得它并非普通旧布。他试图联系拍卖行,想看看流拍后是否能便宜些拿到手,但当时他的存款只有四万元,家中开支由妻子掌控,买下对他来说并不现实。
展开剩余77%意外地,这件袈裟被一位姓王的中年人以9万元买走。王先生买这袈裟原本是打算当生日礼物送给虔诚信佛的父亲,谁知老人见到破旧的袈裟大为失望,觉得不敬佛。王先生本来其实在现场就注意到这件袈裟,凭经验怀疑它非同小可;但当时他犹豫没举牌,见它流拍心中不甘。后来父亲又对袈裟不满,再加上股票亏损让他心情低落,便急于脱手,想尽快转卖。
机缘巧合之下,秦先生在朋友的圈子里看到王先生急售的消息,两人见面议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秦先生借了些钱,以9万元把袈裟买回家。把它带回后,他花了不少心思仔细观察:表面的脏污掩盖了复杂的纹饰,布料并非简单拼接,触感和走线都显示出非凡的做工。他大胆地把表层拆开,结果发现里面竟藏有一层明黄底的“陀罗尼经被”——那是用梵文、满文、汉文、蒙文、藏文等多种文字记录经文的布片,文字用精细刺绣锁住,整件东西不仅材质上乘,工艺更是罕见。
简单来说,这种东西常用作裹尸布:古时为逝者包裹(尤其是皇室或高僧),以示礼敬。秦先生意识到眼前并非普通布匹,于是请来当时较有名气的弘道法师和几位专家鉴定。经过对花纹、材质和工艺的比对研究,专家们把来源最终锁定为清代皇帝乾隆的裹尸布,而非慈禧所用(后者已在1979年被发现过一件)。按照鉴定,这块布距今约三百年,身份尊贵。
这件发现放大了袈裟的价值。起初有专家提出用18万回购,但秦先生并未马上售出,选择收藏研究。关于这块裹尸布为何流落民间,专家们普遍认为可能与20世纪初清东陵被掘、战乱年间物件散落有关。东陵被盗时,盗掘者多偏爱金银珠宝,像这样因长期埋藏而变黑变旧的布匹容易被忽视或被当作无用之物带出宫墓,随后经多次流转才出现在市面上。
这件袈裟经过秦先生的深耕细究,名声渐起,藏家纷纷示好。终于在2008年,秦先生出于生活开支等现实考虑,把袈裟送上拍卖台——那一晚经过激烈竞价,成交价定格在6,550万元。对这个数字,秦先生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为手中藏品换来巨款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觉得当晚拍卖规模并不大,若遇到更大型的拍卖会,价格可能更高。但不管如何,这笔钱已是他当初购入价的近七百倍,足以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事后这件袈裟的人气曾一度消退,秦先生也回归平静生活。可“捡漏”的传奇还在继续发酵:2018年这件袈裟再次现身拍卖会,最终被某位藏家以1.3亿元拍得。一个曾被多数人忽视的破旧袈裟,历经岁月与波折,成为能拍出天价的国宝级文物,令人唏嘘。
秦先生的故事告诉人们,识别价值需要眼光,也需要耐心与运气。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旧物,背后或许藏着厚重的历史与匠心;而一次审慎的收藏与一颗细致的心,可能就能把“平常”变成一段不凡的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