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10月8日清晨,一位四十岁左右、神情严肃、眼神闪亮的男子匆匆走下了轮船,来到了罗湖桥头。他四下环顾,眼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和依恋。经过了20年的海外漂泊,他终于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刻,他心中坚定地发誓,再也不会离开祖国,并决心用自己的学识为这片热爱的土地贡献力量。
这位归来的男子正是钱学森,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他经历了五年的艰难波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尔·金布尔曾愤怒地表示:“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愿让他回到中国。”他认为,钱学森的才华,足以对美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尽管钱学森面临着重重阻挠,甚至遭受死亡威胁,但他从未放弃回国的决心,一直为此不懈努力。
展开剩余86%那么,钱学森的回国之路究竟经历了哪些波折与困境?回国后的他,又为祖国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呢?
钱学森于1911年11月12日出生在上海。从小,他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他不仅专修理科,还额外修习了代数、几何,甚至英语、德语等科目。1929年,18岁的钱学森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大学期间,他几乎每门课程都得到了95分以上的高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钱学森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参与共产党外围组织的讨论会。他从中得知了解放区和红军的情况,心中满是对祖国的深切关注。
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名额。翌年,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深造。两年后,由于美国航空界对中国人的排斥,他转入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并在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下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知名的航空专家。
1942年,钱学森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轰动一时。尽管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待遇和声望,甚至被聘为美国空军咨询团团长,钱学森心中始终燃烧着回国的火焰。这份初心始终未曾熄灭。
早在1935年,钱学森便曾在去美国留学前,向交大的同学、共产党员戴中孚表达过自己的心愿:“学成之后,我必定为祖国做贡献。”而当解放战争渐入高潮,钱学森内心深知,是时候回到祖国了。
1947年,钱学森曾短暂回到中国与女友蒋英结婚,但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深感失望,表示再也不愿回到美国。然而,他在北平与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交流时,得知解放战争正在走向胜利,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钱学森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坚信自己有一天会回国,并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令钱学森心潮澎湃,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回到美国后,钱学森立即辞去了空军咨询团的职务,准备开始为回国做准备。虽然美国政府千方百计阻挠,但钱学森始终没有放弃。
1950年5月,钱学森向海军部次长金布尔辞行,声称由于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他将不得不回国。没想到,这番话彻底惹怒了金布尔,后者深知钱学森的价值,并坚决反对他回到中国。金布尔甚至向联邦调查局发出指令,表示宁可杀了钱学森,也不允许他离开美国。
尽管如此,钱学森依旧没有放弃。他全家准备好一切回国手续,但在机场时,突然被美国当局告知不允许他离开,并扣押了他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经过多次调查,虽然证明了钱学森的清白,但美国政府仍然继续施加各种压力,甚至将他逮捕并软禁。
在拘禁期间,钱学森遭遇了各种虐待,甚至在夜间不断被打扰,以致体重急剧下降。但这些都未能改变他回国的决心。直到1955年,经过多方努力,钱学森终于获得了回国的许可。
1955年6月,钱学森通过一封求救信传达给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叔通,陈叔通立即将信转交给周恩来。周恩来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证据,成功在日内瓦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为钱学森争取到了回国的机会。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的归来,标志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崭新起点。
钱学森在回国后,立即投入到中国的科研建设中,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所长,并在周恩来的支持下,提出了关于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他参与设计了中国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重大科技项目。
1959年,钱学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表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作为一名爱国科学家,他的贡献无可计量,他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钱学森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因其坚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标杆。即便美国方面给予他荣誉和奖励,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回到美国。直至1995年,他永远离开了那个曾迫害过他的国家。
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纵观他的一生,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于祖国,什么是报效国家的初心。他用科学成就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